12月18日,兩個浙江首創的“區塊鏈+”項目在寧波海曙落地。此時,距離寧波出臺《寧波市加快區塊鏈產業培育及創新應用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才剛剛半年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培育,寧波從來沒有停下過追逐的腳步。
按照行動計劃,寧波將圍繞智能制造、港航物流、金融保險、供應鏈管理、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先行先試,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服務與模式的創新,探索形成30個市級以上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塊鏈示范場景應用。
甬信培的后臺頁面
甬信培(校外培訓機構一站式服務平臺)是其中一個應用場景。眾所周知,校外培訓行業存在著報名選課不規范、學費支付方式違規、合同履約糾紛增多、惡意終止辦學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等諸多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就有魔聲堡培訓學校、海倫多蘭兒童英語培訓機構、溫德萊英語培訓學校等機構突然關門、老板失聯,家長累計損失超千萬元。
家長能看到的甬信培平臺頁面
甬信培是如何依靠區塊鏈技術解決上述問題的呢?平臺負責人舉了個例子,與傳統中心化方式不同,區塊鏈技術能將數據存儲在每個節點,具有透明高效、安全穩定等特點,“原來這家教育機構開的是工行賬戶,那家教育機構開的是中行,提前知道他們資金情況很難。上鏈之后,不同的銀行都打通了,無論培訓機構開的是哪個銀行,只要資金發生了大額變動,平臺就會馬上預警到教育局。”
目前,這個平臺正在海曙進行試點,計劃明年向全大市推廣。截至12月18日,已有近百家校外培訓機構入駐平臺,包括博文、啟正、新狀原等大型機構,學員總數有近萬人,學費金額達3000多萬元。
“區塊鏈+工程監管”,確保農民工工資發放到位
另一個全省首創的應用場景發生在建筑領域。由于建筑行業的特殊組織形式,導致建筑類企業一直面臨工程款資金撥付層層滯留、中小建企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甚至在早些年也存在著農民工欠薪等痛點。
項目的試點被放在海曙區環城西路南段508號地塊改造工程上。據了解,該項目是浙江省內第一次落地以政府平臺作為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憑證多級流轉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平臺負責人向記者解釋:“業主方要造個房子,他就會先找總包商,由總包商多找幾個分包商,大家一起來干這個活。這個過程中,工程款等資金的流轉其實是非常不透明的,越后面的分包商越不清楚上面的包工頭有沒有拿到錢,拿到了多少錢。”
可一旦上鏈后,開發合同管理、進度款支付等信息都不再隱秘,較好地做到了對農民工工資、工程款資金流的監管。比如,平臺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對項目完成進度進行企業間清結算,對工人工資進行按時、足量的從?钯~戶劃撥資金結算,保障農民工工資能及時發放。
兩個全省首創項目的背后,是甬籍院士團隊
記者了解到,這兩個全省首創項目由寧波產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主導進行的,其背后的“最強大腦”是甬籍院士浙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純,寧波象山人,團隊中大部分人是來自浙大的核心研發人員。
陳純院士和寧波產鏈團隊。
作為甬籍院士,陳純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特別是數字經濟建設領域取得的成績。“作為一名寧波人,我會盡我所能為家鄉服務,讓新興技術賦能經濟,讓更多高新技術在寧波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陳純說。
事實上,他也是這么做的。寧波產鏈在今年7月份落戶到寧波阿里中心,這也意味著“區塊鏈+教育” 和“區塊鏈+工程監管”是他們來到寧波后做的首批項目,如今到了“結果子”的時候。
寧波產鏈正是寧波培育發展區塊鏈技術的縮影之一。根據三年行動計劃,至2022年,全市要建成1-2個國內知名的區塊鏈產業園,培育引進聚集100家以上區塊鏈企業,建成5個以上區塊鏈實驗室、研發中心等載體平臺,建設1個以上區塊鏈學院。
記者 王心怡